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揭秘什么是古中医

揭秘什么是古中医

发布时间:2024/10/15 12:55:37   点击数:
从五千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人类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就开始探索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这种探索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即顺应天地运行、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防病治病的目的。史书记载,神农氏曾尝百草一日而遇三十毒,这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典型例子。神农氏通过亲身尝试,辨别药物的气和味,以及通过身口的感受来辨别药物的阴阳性能。《神农本草经》中详细记载了这一结果:“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古人将药物的味道划分为“酸、甘、辛、苦、咸”,以对应五脏,然后按照五行盛衰、五时顺逆的规律,调动五味以攻邪扶正,最终达到防病治病、养性修身养性的目的。成书于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集前人智慧于大成,其论治所据,不出“阴阳”、“气味”二途。《内经》卷二开篇的《阴阳应象大论》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这一段论述将“阴阳”和“气味”作为中医的源能所在,放在了全书的首要位置,起到了提纲挚领的作用。这不仅体现了《黄帝内经》对于阴阳和气味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医对于人体阴阳平衡和五味调和的深刻理解。《内经》作为一部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巅峰之作,深入探讨了“气味”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生气通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气味”的精妙论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五味不仅是简单的口感描述,更是蕴含了五行的生克、五时的长养等深刻内涵。古人通过观察自然万物的变化,总结出了一套朴素的哲学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防病治病。这种观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为后学者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指导思想。《内经》中反复强调的五味治病法则,是传统中医论治的根本所在。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达到调和五脏、平衡身体内环境的效果。同时,古代经史也有相关记载,《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就明确提到了“经方者”运用药味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这表明,古代中医不仅注重药性,更重视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

《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其核心灵魂就是气味学。从汉代以前的古医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关于五味治病的论述和记载。《黄帝内经》、《扁鹊内经》、《白氏内经》等经典医籍,虽然现存的仅有经过宋人删改过的《黄帝内经》,但这些医籍中的核心思想仍然得以传承。

敦煌遗经中的《辅行诀》是另一部重要的古医经,它不仅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还进一步发展了五味治病的理论。书中详细描述了五行与五味之间的关系,并绘制了五味五脏补泻生克图,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其补泻方如下:五脏大小补泻方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大泻肝汤枳实芍药甘草黄芩大黄生姜小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大泻心汤黄连黄芩芍药干姜甘草大黄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大泻脾汤附子干姜黄芩大黄芍药甘草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大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甘草黄芩干姜小泻肾汤茯苓甘草黄芩大泻肾汤茯苓甘草大黄黄芩芍药干姜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 大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枣旋覆花代赭石竹叶小补心汤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山茱萸 大补心汤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山茱萸人参甘草干姜小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大补脾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小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细辛 大补肺汤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细辛地黄竹叶甘草小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 大补肾汤地黄竹叶甘草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以上五脏大小补泻方的组方原理尽在气味的变化,故《辅行诀》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用气味扶正祛邪,其理朴素无华,而颠扑不破,是古中医的本来面貌。自“八佾舞于庭”的时代开始,古中医的精髓逐渐失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重视表面文章而忽视内在质量。医药的发展也偏离了质朴的本质,变得越来越繁琐和玄虚。人们在治病时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grenboxue.com/zyjcll/1218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