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之道(九)——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中医学理论上,处处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观念。以下我们还是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来讲。
(一)阴阳五行与人体
1.阴阳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实际上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在人体上的应用。
人体有上下,则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人体有中外,则脏腑居中为阴,四肢在外为阳。人体有表里,则皮毛筋肉在表为阳,骨髓在里为阴。
以阴阳为总纲来认识人体的结构,则人体可有上下内外之别,是为大体;用阴阳的思想来认识人体的生理过程,则更可以启迪智慧,洞悉自然。
这里仍用我们前面讲到的以火温水来化气的例子,来看看人体的生理过程。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要实现各自的功能,首先需要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也就是我们的正常体温。
这个体温,就是锅下面燃着的火。
而我们人体固有的脏腑组织,这些有形的器官,就是锅里的水。
当微火燃起,水渐温热,锅里开始有蒸汽徐徐而出时,就是人体内的“气化”的过程开始了。
通过气化,吃进去的饮食物被转变为“水谷精微”和糟粕;前者用来供养人体,后者被传导排出体外。
通过气化,肺脏主持呼吸运动,人体不断地吸入清气,呼出浊气。
通过气化,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动不息,荣养周身。
一句话,人体内各个脏腑的功能,都有赖于“气化”。有朋友问:如果锅里的水一直是那么多,最后不是就会被烧干?
其实何止是水,如果一直持续不变,锅下的火也会熄的。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就在于生物体具备不断的自我补充的能力。
我们每天吃掉饮食物,吸入新鲜空气,就是在为我们的身体补充进锅里的水和锅下的火。如果气化的过程不能正常进行了,人体会表现出哪些问题呢?稍后我们再继续讲。
2.五行中医学理论中的人体,实际上就是以五脏为核心,不断向外延伸扩展出的一个整体。
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情……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成熟,是经历了很多年的不断完善才得以完成的。
在理论完善的过程中,相当多的文化、社会、政治因素等一起参与了中医理论的构建,这就使得中医理论本身的成分变得非常复杂,理解起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用五行理论来阐释人体的过程中,就涉及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作为业余兴趣,大家不必在这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中医界内都无法统一认识的问题上,太过苛求自己。
下面仅将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人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知识列表出来,以备用。
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归类:
1.直接“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事物的性质、作用或形态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从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这样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从而将相似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2.间接推演络绎法,指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络绎至其他相关的事物。
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现以“木”为例,其联系如下:
从横向来说,木性柔和条畅,春季多风,阳气上升,草木滋生,郁郁青青,而青葱之果木多有酸味。
因此,就把木和春、风、青、酸、生等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
结合人体,则肝性条达舒畅,喜滋润而升发,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易发生震颤、抽搐、惊厥等病变),于是亦和属木的一类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其他脏腑亦是如此。
应当看到,这种属性归类或联系虽有表象的一方面,但其内部也应有其合理的因素。
若从纵向来说,则可表示在这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调节的复杂关系。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