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易经与中医学医易同源

易经与中医学医易同源

发布时间:2017-8-13 14:38:26   点击数:

医易同源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周易》——“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古典书籍中可谓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正因为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才尊其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而中医与其联系更是如胶似漆,密不可分。中国古人就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更观历代中医泰斗,无一不是深明易理之士。凡是中国历代医圣,皆是哲学大家,尤其是道家学说对中医影响最大。中医者,位当也,皆能明确自己在天地人中所处的位置,医治病患多一步为太过,少一步为不及。这也是“中医”这一个命名的重要意义:“中庸之医”,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也。中国古代药王孙思邈,更发其肺腑之言:“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也。”既然同出一源,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同出一源,紧密联系的呢?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着丰富的养生与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医疗体系,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取类比象的象数思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医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然一门学科总有它的源流之处,学医之人更是要溯本求源,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其精髓,探究其精华。兹仅从三个方面粗浅地谈一下本人对“医易同源”的认识,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医学同道能多加指正。(一)周易与中医哲学思维方法在谈此之前,我想首先应对《周易》有所认识。《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大约成书于商周至春秋时期。《周易》的成书与古天文学密不可分,可以说是一部建立在古天文学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包罗万象,并被认为是“众经之首,大道之源”、“天人之学”。《周易》最主要的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才会有五彩缤纷的世界。“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而中医则正是尚其言,引入阴阳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指导思想,其时间大约是在春秋晚期。在中医理论的鼻祖《黄帝内经》一书中,阴阳学说已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与“周易思想”一脉相承。并使阴阳理论在中医中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内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内经》对阴阳概念的经典概括,“且阴阳者,有名无形”,阴阳实是一对属性的概括。世界万事万物都可划分为阴阳,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在中医学中,阴阳更有其广泛的含义。人身五脏六腑可分阴阳,中医方药四气五味可分阴阳,病人体质可分阴阳,以生理言之,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为人体最佳状态;以病理言之,则阴阳二气的偏胜偏衰正是人体致病的根源。中医治病则以调和阴阳为本,可以说阴阳的生克制化平衡规律是中医学的一个总则,一个大纲。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以探索幽深奥秘的宇宙。而这种取类比象,效法大自然的思维模式,亦被中医所用,并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医这种取法于大自然的思维模式才会产生其天才的理论。大自然是一个大太极,人体是一个小太极;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等等,不一一论述。在中医的养生治病中这种思维模式贯穿始终,人体只有顺应四时的变化,自觉调整人体之阴阳,才会健康长寿,邪气才不会侵犯人体。中医认为人体的发病不单单是一种西医所说的器质上的病变,而是结合多种因素来考虑,更多的是一种象的思维,因为万物皆有情,只是其存在状态不同罢了。(二)周易与方药易医同源,中医药与易经同样密不可分。首先,周易与方剂:纵观中国古代方剂,其组成剂名与周易八卦同样联系紧密。尤其观前辈仲景《伤寒论》体会更加深刻。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乃仲景之四名方,就是以八卦中的四正卦来命名的,知易者之其名便可知其功效用途。如大小青龙汤皆出自《易传。乾卦》。大青龙汤像乾卦五爻的飞龙在天,以其云行雨布而转运人身阴津阳气,达到发汗解表的目的。不仅其方剂名,而且其剂量亦是恰到好处,有其独到之处,深合八卦数理。其三阴三阳之辨证方法亦是源于《周易》,受《周易》六爻之启发。因此,仲景之方剂千百年来虽为历代医家所研习,然得其要旨者却不多。仲景方剂经久不衰,疗效显著,大概缘于易理吧。其次,周易与中药。中医理论源于易经,而中药与八卦易经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如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为妇科要药,又名“坤草”,象何?坤为地,为土,为妇女,且土生万物,具孕育之职。故名坤草。其他不一一列举,需学医之人细细体会。同样,中医象数思维在中草药当中亦是点滴可见。(三)周易与治病医学之最终目的是为病人服务,恢复病人健康。中医治病更是离不开周易。这在古代早就有记载,如史书《左传。昭公元年》载:“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惑乱之所生也……“。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在中医理论中,以易经原理为根据,而制定的治病法则更是数不胜数。中医治病法则皆有其理可导。前辈张景岳对医易的关系认识最深刻,在《类经图翼》中,首列太极阴阳五行以明医易相通之理,继以天文历法数术以明医易同源之道。并言:“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皆寓尊生之心鉴。”可见,明易理而治病是如此重要。《周易》可以预测疾病,尽人皆知,我想值得我们每个医学生悉心学习、研究。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周易治病重要性,早已疾呼“学易以知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说经络在人体的运行正符合太极模式。古人早就强调治病要顺应四时,而由此形成的针刺理论中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不仅顺应四时,而且与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密切相关,同样继承了易经的“天人相应”思想。以期针刺时能够达到最佳疗效,其意在于符合宇宙运行规律,使人身小宇宙顺应自然界大宇宙,所谓“顺者昌也”。综上几点,是本人对医易同源的一些粗浅认识,旨在期望,在学医过程中给医学同道一点帮助或是启发,中医药的长足发展不在于向西方医学学习什么,须知中国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中医药学的发展在于溯本求源。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grenboxue.com/zyjcll/36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