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与健康维护、疾病防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与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具有鲜明的医学人文精神与整体医学特征。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丰富发展,中医学一级学科已形成了诸多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1)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通过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整理等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的模式。
(2)中医诊疗方法与技术研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望、闻、问、切四诊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中医证候实质、证候规范及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与设备。
(3)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对疾病的症候特点、演变规律等进行临床观察和规范化研究。
(4)中医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规律研究。研究中医药防治各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辨证用药用量规律和优化治疗方案。
(5)中医防治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瘟疫)研究。研究历代中医药防治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瘟疫)的辨证与用药规律,传承创新中医温病理论,提高中医防治瘟疫能力。
(6)中医医史文献与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研究中医学术流派和著名医家学说的形成背景、学术源流、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总结疑难病的历代方药、诊治规律。
(7)中药药性与临床应用规律研究。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作用机理、临床运用以及合理用药等。
(8)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研究方剂的组方理论、配伍特点、临证运用及其作用机理,物质基础等。
(9)针灸推拿理论、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研究针灸、推拿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诊疗规律,探索其作用机理,提高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
(10)中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与临床评价体系研究。探索研究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中医疗效评价体系。
(11)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常用养生方法。
(12)中医文化研究。研究中医学的学术特征、思维模式、文化内涵及发展规律。
(13)中医标准化研究。研究中医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中医标准化体系,中医标准的临床适用性、中医标准的制定等。
(14)民族医药理论与诊疗规律研究。研究民族医学理论、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运用;研究民族医学经典著作及著名民族医学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趋势由“以治病为目标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护和提高健康”转变,恰与中医学防病治病理念相一致。中医学“天人相应”“形神统一”整体观念及个体化诊疗模式也为世界医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以及立足于以人体状态为中心的健康认知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和“重心下移”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治疗特点,可以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中医学的这些学术特点,代表了医学发展的趋势。因此,中医学在世界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将日益凸显。未来中医学将向着回归本体、注重发挥优势与特色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中医经典理论知识
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其先进的“自然一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这决定了它不再停留于医术的层面,而是上升到医道的高度,成为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学的这些理论精华与指引实践的理念,涵藏于浩如烟海的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中,它们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创新发展的动力。因此,中医学博士生要深入学习、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匱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具备较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功底,从而培育中医思维方式,为从事髙水平的中医药学术研究与创新注入活力。
2
中医临床知识和技能
中医学博士生,应该具有系统、全面的中医临床与中医药知识积累,同时深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及与本领域研究密切相关方法学知识与科研技术,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医临床是中医理论与技术创新的源泉,中医学博士生应注重中医临床知识的积累,重视老中医经验的学习与继承,从中发现临床研究的新问题,启发研究思路,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医的理论与技术创新,服务于民众健康。
3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医学博士生应广泛了解中国哲学史、中国医学史、中医哲学与中医思想史等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便于更深入、全面地领会中医理论精华,激发中医研究的智慧与思路,不断培养中医研究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医学科技创新奠定思想基础,从而以更幵阔的视角、从更深层面研究中医。
4中医学科学研究方法
中医学博士生应较全面地了解中医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从而更客观地了解中医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遵循中医规律开展研究。同时,根据研究需要,掌握与中医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科研方法与技术,以便于立足科学前沿,从事本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热爱中医药事业,崇尚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运用中医学理论揭示人体客观规律,能够发现学科学术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具备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能够正确对待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失败。
具备较好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素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尤其是中医学思想史具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与较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熟悉本学科的学术源流和研究现状,能够把握本学科发展趋势,对本领域学术研究具有深入的了解。
临床学科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诊治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应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
2
学术道德
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风、诚信的品质,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诚信的治学态度,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严谨,在科研工作中应保持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注重论文质量,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承担法律责任。
(2)坚持诚实守信,在学术研究中杜绝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在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
(3)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维护他人知识产权,不使用、不复制盗版出版物、影像制品和软件等产品。尊重他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4)注重维护权益,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应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利益。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保护本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应具有较高水平的收集中医领域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中文、外文文献资料的收集技巧,并能高效、准确地对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具有较强的文献综述能力与传承创新能力。
2
学术鉴别能力
在掌握本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基础上,具有一定科学质疑能力,准确判断本学科科学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等。
能够鉴别学术文献价值,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和重新识别,鉴别学术研究已有成果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能给予客观、具体、公正的评价。
对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能够准确判断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和获得成果的可能性,能够及时根据情况调整研究方向。
3
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学术敏锐性,能够把握本学科学术前沿信息、动态与走向趋势,具备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进行本学科研究的清晰思路,以及开展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现代技术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施科研项目。
4
学术创新能力
能够积极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在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进行创新性思考,凝练科学思想,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
5
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学术会议演讲稿的准备,具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准确、清晰地凝练并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与同行交流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成果发表与展示能力,如专业论文(包括SCI论文)撰写、论文投稿、修改意见回复等。
6
其他能力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1—)的规定,以及所在培养单位的相关规定。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对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方向明确。
论文综述能反映本项研究的渊源、沿革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行文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广泛阅读专业文献,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综述与总结,能够全面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
2
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论文题目。简明扼要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力求文字精练、准确,突出论文的创新点。
(3)前言或绪论。对研究的背景及工作内容做简要说明。
(4)文献综述。对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较全面的回顾与述评。
(5)正文部分。这部分为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总的要求为内容系统、全面,清晰地表述研究内容与观点。
(6)结论。结论是全篇论文的重点,应精炼、准确地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也可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
(7)参考文献。凡有引用他人论文或论著之处,均应注明出处,并严格按照引用文献的规范列于文末。
学位论文应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立论正确,逻辑严密,分析严谨,文字流畅,材料翔实,论证充分;格式规范,图表精确、数据和计量单位正确。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中医学、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
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应在中医学术上和中医药科学技术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创新性成果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主要指标,应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衡量学位论文创新性,创新性具体可表现在课题主要研究领域有所发展,取得新见解、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或对促进中医学学术和中医药科技发展或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较系统深入的本专业知识,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匱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理论有较系统地掌握,了解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等知识。
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与本领域研究直接相关的现代科研方法与技术,能够根据研究需要,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或现代科研方法与技术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工作。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热爱中医药事业,有志于中医学术研究,坚持以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运用所掌握的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相关研究。能够发现学科学术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具备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能够正确对待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失败。
具备较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尤其是中医学思想史具有较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