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学 > 中医发展传播 > 中医学是特殊修身体系而非科学体

中医学是特殊修身体系而非科学体

发布时间:2024/9/19 11:36:58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专业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摘要:《内经》代表的中医学体系本质上是特殊修身体系,特殊在哪里?特殊在遵照传统道学修身体系务必遵循“人合与道”,同时还必须循“道合与人(道顺与人)”,兼取二者之中道修身止境、法则作为根本,才是中医学的修身之基础性含义。反映在《内经》“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之间首先具足着各自“一气周流”同时还必须兼取二者之中道止境,开辟成为所谓中医学“一气周流”医学修身本体止境。由此中医学作为修身体系基本范畴,只能是整体局部,而不会是西医主客体,更不会是欧洲文明体系科学体系,即便作为科学体系,也只能作为墨家修身体系之科学体系。

关键词:《内经》“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一气周流”,中道止境,道德,整体与局部

正文

各位老师好。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人体气机圆运动基本运动规律模式图。而且已经明确为道家太极图的方式的周流不息体验过程。为什么人体气机圆运动模式,最后会反映为太极图模式。这是因为,中医学本质上也是一种修身体系!就必须要将其和传统道学修身体系联系起来。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集中体现“修身”基本含义上。

传统道学修身体系之“修身”基本意涵,务必循《道德经》《庄子》所立意的“道体之用”夯筑和确立宇宙本体论方式才能得以确立。在此“道体”之“大用”中,道体能以“遍及宇宙全体活动”这样一种全体性充盈体验,令全体道境中任意局部德境承载这种“道体之大用”,并且在各自变易中得到守护”而获得立意为所谓“一气”。

想要真正领悟传统道学“修身”具体含义,就必须搞清这个“一气”具体含义。搞不清楚这个“一气”确切含义,很难学好中医,因为这是中医之基石!唯有搞清楚了“一气”确切修身含义,才能有对“一气周流”有着确切认识。何谓“一气周流”之“周流”,不外乎“道体之用令全体止境任意局部德境之变易”,这就所谓的“周流”,也就是中医学所谓“一气周流”之本源含义。所以我们看此“一气周流”,牵涉了传统道学很多根本性东西。譬如,约基本范畴来说,传统道学必然是“整体和局部”。整体之宇宙全体可谓“道”,“道体起用遍及一切处所之任意局部止境”可谓之以“德”。而这个过程,可谓之“一气”,而“一气”遍及“一切处所”可谓之以“一气周流”。而就“一气周流”带给“全体德境之变易”,还可以进一步按照《周易》中“周易”来解释。“周”就是宇宙全体,就是“道体”,“易”就是“道体起用充盈全体局部止境令其持续易之生生不息”,而在易中“守护住其作为局部止境之象历史连续性谓之不易”,这就是《周易》之“易”所具足“易”“不易”二意!作为“道体之用与任意局部止境引起的易与不易”这个“一气”之过程,则可以展示为“太极图”的周流模式。凡此种种传统道学内容皆可以此得解。

但作为传统道学之“一气周流”历史具体形态,又不得不提。在隋朝高僧智者大师这里阐述为“一心”,在宋代理学家张载这里阐述为“太虚境”,谓之以“太虚之为道”中含“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朱熹这里更是以所谓“理一分殊”。而到了当代某党这里,其领导开创者创造性地则将“一气周流”中“易与不易”阐述为所谓的“斗争”,真可谓创往世之绝学;为天地立“圣心”,启后世之“愚昧”;可是现代人不识圣人之妙智,妄加诽谤。令人疼心疾首。不管古人今人怎么阐述,我们都可以概括为“道体之用——充盈和沉淀在一切处所”,这种充盈沉淀过程正是按照“遍及一切处所”活动历程来立意修身意义上“一气周流”。这样修身止境中顺利实施之“遍及一切处所”,是吾辈必须要了解的传统道学、现代道学修身之基本意义理。

再将传统修身中的“道体起用遍及一切处所”,推及至于“身象”联系起来,那么,传统道学“一气周流”遍及宇宙而成“天地宇宙之一气周流”,同时围绕“身象”为中心则可以夯筑、确立“身象”小宇宙之“一气周流”。传统的中医学之“一气周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创出全新的“一气周流”基本原理。

因此,作为中医学“一气周流”,首先是传统道学“天地宇宙之一气周流”,但又不仅仅是传统道学之“天地宇宙之一气周流”,就在于它还必须推进到“身象”这个小宇宙为中心之“一气周流”,但又不能仅仅按照“身象小宇宙”之“一气周流”来理解,否则会偏倚进入西医的科学思维中,因为它压根就不能按照西方科学思维对象来理解,故而又不是单纯的“身象之一气周流”,这样的一种既是传统道学“天地宇宙之一气周流”又是“身象之一气周流”,又不是“天地宇宙之一气周流”,也不是“身象之一气周流”。唯有同兼二者修身基本意涵,才是《内经》《伤寒论》“一气周流”中真正医学“修身”之本体止境。

因此,想要真正搞清楚何谓中医学?就必须弄清楚《内经》《伤寒》中“一气周流”之基本“修身”意涵。而这个基本修身意涵,首先是道学修身活动,却又不仅仅是道学修身活动,在于还必须衍生进入“身象之易”为中心的修身活动。我们可以直接以智者大师之中道观来予以理解更准确,或者说在智者大师中道立场上,才能准确地获得中医学之“一气周流”之“一气”之基本视角。约整体和局部这对范畴来说,中医学就必须要有整体观,也就是道德之道境观,但又不能拘泥整体之道境观;同时也要有局部观,也就是道德之德境观,但又不能拘泥局部德境观,而是二者兼有之既整体既局部非整体非局部之特有止观境。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会明白,中医学也是一种修身活动,只是中医学修身活动之“身”,既要联系住传统道学修身之“宇宙整体道身”,也就是天地宇宙身,但又没有停留在传统道学“天地宇宙道身”,同时还要联系局部德境“身”,但又不全是“局部德境身”。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智者大师之“中道身”。所以,这种“中道身”具体含义,才是我们要探求的《内经》“一气周流”奠基之“中医学修身之身”的基本义理,我们也唯有在这个前提下来理解《内经》代表的中医学修身活动中之“一气周流”的准确含义。

在明确了《内经》代表的中学修身活动“一气周流”承载的“修身”基本含义以后,也就务必明确所谓中医,其本质也是一种修身体系,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修身体系。绝对不会是西方欧洲文明体系下所谓之技术化的“科学体系”。

因为西方欧洲文明体系演化出来的所谓“科学”思维,根本上已经抹去了整体视角以后,唯突兀独有的局部视角方式才确立出来的一种局部视角下技术化科学技术修身活动,完全没有从整体、局部关系止境中去确立。而作为中医学独有修身活动即便想要作为局部视角下科学技术思维,必须坚持整体局部关系止境作为前提,再围绕局部德境视角修身可得所谓“科学思维”,而这样“科学思维”就只能按照墨家技术立场去理解,而绝非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思维。更何况,即便按照墨家局部止境修身来理解的局部修身,也不能停留在局部止境视角下,故而就中医学所修之“身”的特殊性来说,只能是智者大师“中道身”。

所谓“中道身”,首先是“人”与“道合”,其次,还要“道合与人”之“合”;兼二者之“合”方能成所谓“中道境”,在此特殊合境中才能开辟出中医学独有的“一气周流”之“一”。因此,作为中医学的“所修身”,务必需要在“修身”活动中,开辟出“人身象之易之自然常象”。具体开辟的方式就只能是《内经》《本草》经所谓“比附思维”方法之“比象体验”中来得到实现。所以,中医学既有传统的“人合道”修身问题,要求人合道而舍弃“身象变易之常态象”之必然性;但是同时又要求“道顺合人”并在“顺境”中要求“道”必须合“身象变易之常态象”之必然性;两种必然性的统一在“一气周流”之“流变”中并及时以“比象”方法呈现出“自然之身象”,才能奠定中医学这个特殊的技术化的修身活动。

《内经》对于中医学贡献价值,恰恰就在于以“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二者关系止境中,论述出了“一气周流”之“修身”基本含义。“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二者在彼此对立矛盾中,也只能以中道视角、止境中实现二者统一,以此奠定了中医学“一气周流”之理论基石。而《伤寒论》则进一步将《内经》具足的“一气周流”活动之“一气”,演化为六气,六气再与脏腑联系,六气又化裁为五脏六腑。

反过来,五脏化合五运,进而化合六气,六气又最终可以化为“一气”。而“一气周流”在其“周流”中如何周流的,具体脏腑这里就是两条路线,这就就是左升肾气、肝气、心气肺气、宣降肺气、降胃气、降入肾气,以成外圆;同时宣降心气直入中焦胃气,再直入右肾命门后,再上升至于脾气再上升入脾气,再升至肺气;再从肺气右降入左肾,再从左肾升至左肝,再升至心,以此“8”字形。因此,“一气周流”就是以“外圆内涵8字形”以成所谓“周流”之“周”。此之“周”在道家这里就谓之以“太极图”模式,我们中医遣方用药就是以此“外圆内8字”方式来遣方用药的。

明确了“一气周流”之“周流”基本模式,我们在辩证时候,就是辩证此之“周流”之“周”气机堵塞在哪个脏腑上,堵在哪个脏腑上,我们就针对该脏腑用药,这就叫“凡病落于脏,凡病源于脏”。落在脏腑上也相应落在相应经络上。疏通了该气机堵塞点上脏腑及其经络,就能消除病症,何者?缘在于气机周流之复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grenboxue.com/zyfzcb/1211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