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推拿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临床疗效。小儿推拿作为推拿疗法的一个分支,因其操作方便、疗效明显,更是得到了众多奶爸奶妈的喜爱,今天,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小儿发热如何用推拿搞定吧!
发热指体温异常升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证。婴幼儿时期一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正常腋温为36℃~37℃。外感发热可由某些急性传染病导致,对于体弱患儿,由于得病后容易出现兼症,应予以注意。
病因病机
1、外感发热
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卫表不固,加之冷热不能自调,家长护理不周,易受外邪侵袭,邪气侵袭体表,卫外之阳被遏而致发热。
2、肺胃实热
多由于外感或乳食内伤,造成脾胃壅实,郁而发热。
3、阴虚内热
小儿先天不足、体质素弱,或后天营养失调,或久病伤阴而致肺肾不足,阴液亏损而致发热。
4、气虚发热
患儿素体虚弱,久病气虚,阳浮于外而致气虚发热。
辨证分型
1、外感发热
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
2、肺胃实热
面红,高热,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引饮,舌红苔燥,指纹深紫。
3、阴虚内热
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4、气虚发热
劳累后发热,低热,语声低微,懒言乏力,动则自汗,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或食后即泻,舌质淡,苔薄白,指纹色淡。
诊断要点
1.体温高于正常值。
2.伴有流涕、咳嗽或其他相关症状。
3.进行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热。
推拿治疗
1、外感发热
治则:清热解毒,发散外邪。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清天河水、清肺经。风寒者加推三关、揉二扇门、拿风池、推天柱骨;风热者多清天河水,加推脊、揉大椎、揉曲池、揉外关、揉合谷。
方义:清肺经、清天河水可宣肺清热;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能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揉二扇门、拿风池、推天柱骨可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风热者多清天河水,加推脊、揉大椎、揉曲池、揉外关、揉合谷能清热解表。
若兼咳嗽、痰鸣气急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运内八卦、揉丰隆;兼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板门、分腹阴阳、摩中脘、推天柱骨;兼惊惕不安、睡卧不宁者,加清肝经、捣揉小天心、掐揉五指节。
2、肺胃实热
治则: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处方: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天枢、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板门、运内八卦。
方义:清肺经、清胃经可清肺、胃两经实热;配清大肠、揉天枢可疏通肠腑结滞以通便泻火;清天河水、退六腑可清热除烦;揉板门、运内八卦能理气消食。
若大便干燥难以排出者,加推下七节骨、顺时针摩腹、揉膊阳池、搓摩胁肋等。
3、阴虚内热
治则:滋阴清热。
处方:补脾经、补肺经、揉上马、清天河水、推涌泉、揉足三里、运内劳宫。
方义:补肺经、揉上马可滋肾养肺,滋补阴液,配清天河水、运内劳宫能清虚热;补脾经、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增进饮食;推涌泉能引热下行以退虚热。
若盗汗自汗,加揉肾顶、补肾经、补脾经、捏脊;烦躁不眠者,加清肝经、开天门、揉百会、掐揉五指节等。
4、气虚发热
治则:健脾益气,佐以清热。
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摩腹、分手阴阳、揉脾俞、揉肺俞、清天河水、捏脊。
方义:补脾经、揉脾俞、揉足三里、摩腹、运内八卦可补养气血,健脾和中,强壮身体;分手阴阳、捏脊能平衡阴阳,理气血;清天河水可清卫分气分之热;补肺经、揉肺俞能调补肺气。
若腹胀、纳呆者,加运板门、分推腹阴阳、摩中脘;若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者,加逆时针摩腹、推上七节骨、补大肠、板门推向横纹;若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推中脘、横纹推向板门、揉右端正。
注意事项
1.多饮水,慎衣食,防外感。
2.病后注意营养,以免气血津液亏损。
3.发热在38℃以下者建议物理降温;发热不退者,可一日推拿2~3次。发热在38℃以上时,可适度地使用退烧药,以减轻小儿的不适及父母亲的焦虑,并防止小儿因发热而出现痉挛。如果出现40.1℃以上的高温,应立即给予急诊降温处理。
八纲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之一,用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将通过四诊收集起来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来辨别疾病的证候。
证的顺序是: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的部位(即该病的部位,在表还是在里);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的性质及小儿体质强弱;最后再分阴阳,加以总的概括。是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这种分析疾病的方法就叫做八纲辨证。
表里
表里是指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深浅。
表证
病邪侵袭肌表,病情轻,病位浅,多见于外感早期。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一种防御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身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等。
里证
表示病在脏腑,病情较重,病位深,多见于各种外感病的中、后期。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或见于由内而生的内伤病,是致病因素对内脏组织器官侵袭的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是:高热,烦躁,口渴,便秘或腹痛、腹泻,小便黄赤,舌苔黄厚,脉沉等,严重者可致神志不清。
半表半里证
病邪已离开表,但尚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心烦欲吐,或口苦咽干,目眩头晕,舌苔白边红,脉弦而细。
寒热
中医所说的寒热,不是单指体温高低而言。是指病症的不同性质。
寒证
凡因寒邪侵袭,或因人体生理功能减退,能量代谢降低,对致病因素反应低下所引起的证候均为寒证。临床表现为:口不渴,或渴而不饮,或喜欢热汤,手足发凉,怕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苔白,舌质淡,脉迟(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热性病后期)等。小儿感受寒邪后,易从寒化热,故临床上表寒症少见,多表现为表热、里热,或外寒里热证。
热证
因热邪引起或因机体功能亢盛,能量代谢增高所产生的证候均为热证。临床表现为:渴而能饮,喜冷饮食,发热,烦躁,面红,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舌苔黄糙,脉数等。小儿较为多见。
虚实
是指病邪盛衰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而言。是临床推拿取穴或攻或补的主要关键。
虚证
是指生理功能减退或衰竭,抵抗力下降而出现的病理状态。为久病,时间长,正气受损的表现。临床表现为:气短无力,神疲消瘦,面色苍白,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脉细而无力。
实证
是指邪气过盛或机体反应性强所产生的病理状态。为新病,时间短,病儿的营养发育好,体质壮,生机旺盛。临床表现为:神气充足,面红气粗,咳嗽有力,腹痛拒按,便秘,舌苔厚,脉洪有力。
阴阳
为八纲的总纲,是观察分析疾病发生的纲领。上述的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即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一般地讲,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反之,阴虚则阳盛,阳虚则阴盛。
阳证
在证候方面,如精神兴奋,狂躁,语声响亮,呼吸粗壮,喜冷恶热,脉搏有力等。
阴证
在证候方面,如精微神疲,声音低,语言怯,呼吸表浅,喜热恶冷,面色苍白,脉搏无力等。或细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