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名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镇人。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少年时已能下笔成章。进入青年时期,虽亦熟读经史、通晓诸子,然不屑举子业,而立志学医。
丁甘仁先生受乡风熏陶,早年拜当地名医马仲清为师,钻习经典古籍及随师精研内科临床。又先后从师于族兄丁松溪和孟河四大家之一马培之,兼收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功底甚深。后问业于伤寒大家汪莲石,遂成兼通内、外、妇、喉诸科,兼融历代各家学术,造诣高深,自成理法,方药独到之医界巨擘,跻身孟河四家之一,并后来居上,医技超群而独占鳌头,成为我国近代成就卓著、贡献巨大、极富影响力的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丁甘仁先生修业期满,即于孟河镇设堂应诊,不久迁居苏州,考虑更有利于发展事业,遂又转至上海定居。先在仁济善堂执业,后又于白克路(现凤阳路)人和里内设诊所行医。由于秦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广大患者拥戴,声誉不胫而走,求诊者比肩接踵,一时间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未及中年,已驰名海内。
丁先生乐善好施,对患者不问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无不尽其关怀,尤对劳苦民众来求诊者,常免收诊金,甚还赠药,解其燃眉之困,令人无不敬重而感激。先生素来热心公益事业,素有慷慨解囊之举。他在乡里为大宗谋福利,如举办武进县丹阳荫沙义渡局、孟河接婴堂、孟河敬老院、通江市文社等。
丁先生素来从善如流,对病人、学生、同仁皆以善待之,时时渴望与人友善交往、交流。丁先生与汪莲石亦师亦友,与唐容川、曹颖甫、张聿青等更常相交流,研讨医理,切磋医技,连日累月,尚且不足。
为共同团结协作,发展中医事业,丁先生与同仁组织成立“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为便于远近同仁互通声气,丁先生发起成立“上海中医学会”,被推为首任会长。他非常重视开展学会与联合会的活动,为提高各级医师的学术和临床水平,继承发扬中医学遗产,经常组织互相交流临床心得和经验,并竭力设法加强与全国中医界的联系。为更方便各种交流,使更多中医从业者得到学习提高,又创建发行《国医杂志》等。
丁先生认识到“中医之兴衰,以教育为关键”,遂考虑旧中医教育需改变,必须着力组织同仁集体培养人才,否则必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而有汩没之势。于是,丁先生下定决心,开辟新径,效西医发展有赖于办学之鉴,年丁氏即与夏应堂、谢利恒等商讨,决定联合集资办学。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于白克路人和里丁宅内,7年之后,为培养女子中医人才,先生又办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由于所聘教授皆当代医界名流、各科专家,如谢利恒、曹颖甫、汤潜、黄汝梅、严振声、夏应堂、余听鸿等,及早、中期结业后回校任教之程门雪、秦伯未、刘佐彤等,且丁先生以身教为先,坚持好学不倦,老而弥勤,又苦心策划,善待师生,以致成绩斐然。学府之办,意义重大,求学者来自全国各省市,络绎不绝,开创了中医界前所未有之新纪元,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
丁先生不幸于年夏因病离世。丁甘仁先生的一生对于中医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中医史册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注:本文内容主要参考
[1]蒋熙德著,丁一谔,顾书华等译.孟河医学源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李其忠主编.丁甘仁学术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