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常见辩证方法中的八纲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理论为指导,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中医学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内科杂病,它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以上各种辨证方法均各有特点,对不同疾病的诊断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
(今天的内容:八钢——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上篇)
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
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概括出来的规律。因为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都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从病位上都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从病性上都可分为寒证和热证,从邪正盛衰又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之关键,掌握要领,从而确立治疗原则。所以,运用八纲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以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为纲领。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表里辨证,适应于外感病,其意义在于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疾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是采用解表与攻里等治法的依据。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的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表证的临床表现是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常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
证候分析:六淫邪气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故出现恶风寒的症状。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以致头身疼痛。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出现薄白苔。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肃,出现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等症状。
(二)里证
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等)的一类证候。里证可由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入脏腑而产生;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或由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
里证包括的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则以脏腑的证候为主。里证病程长,无恶风寒,脉象不浮,可与表证相鉴别。其具体内容详见虚实寒热辨证及脏腑辨证部分里证常见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便秘或腹泻、呕吐、小便短赤、舌苔黄或白厚腻、脉沉等症状。
证候分析:热邪内传入里,或寒邪化热入里,里热炽盛,则见壮热;热邪灼伤津液,则口渴小便短赤;热扰心神,则烦躁神昏。若寒邪直中脏腑或寒湿之邪直犯脾胃,寒邪凝滞中焦,则腹痛;寒湿困阻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则腹泻;胃失和降则呕吐,苔黄或白厚腻,脉沉均为疾病在里之征象。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的,称为表里同病。如病人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等里证,此即为表里同病。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亦有旧病未愈,复感外邪所致。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
2.表里转化
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表证和里证之间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相争的状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邪气过盛、护理不当、失治误治等,皆能导致表证转化为里证。如外感表邪不解,病情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咳喘痰黄稠或带血,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留阻于肺,形成痰热壅肺的里热实证;若经及时治疗,患者热势逐渐减退,咳喘渐平,则表示里邪外透,由里出表。凡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病邪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3.半表半里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达于里;或里证出表,尚未至于表,邪正搏于表里之间的一种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证)。其证候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是治疗时立法用药的依据之一。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外邪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脉紧。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本证多由外感热邪,或素体阳盛,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蓄积为热,而使体内阳热过盛其临床表现有: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大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液伤则须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冷饮;火性炎上,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燥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加速血行,故见脉数。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出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临床多从病人的面色、寒热喜恶、四肢冷暖、口渴与否、二便情况、舌象、脉象等的变化进行辨别
寒证、热证鉴别表面色四肢寒热口渴大便小便舌象脉象寒证苍白清凉恶寒不渴、或热饮不多稀溏清长舌淡苔白润迟热证红赤燥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干结短赤舌红苔黄干数(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
1.寒热错杂
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此称之为寒热错杂。临床上所见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皆属此类。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可见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可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稀溏的下寒证,这便是寒热错杂证。寒与热同时并见,除了要分清表里上下经络脏腑之外,还要分清寒热孰多孰少和标本先后主次,这些鉴别十分重要,是用药的准绳
2.寒热转化
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当热证出现,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若临床中先见热证,后见寒证,而当寒证出现时,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寒热转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如某些温热病,在危重阶段,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的元阳,阳气骤虚,可由原来的壮热、目赤而突然转化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一派阳气暴脱所致的阴寒危象,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又如风寒束肺证,初起表现咳嗽、痰涎清稀、苔白滑,但由于失治、误治,寒邪郁久从阳化热而见发热、咯黄稠痰、胸痛、苔黄、脉洪大而数等痰热壅
肺的症状,属于由阴转阳,由寒证转化为热证。寒热证的互相转化,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3.寒热真假
在疾病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所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但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即寒证见热象,热证见寒象。因其临床症状与疾病的本质不一致,故需要细心辨别。
(1)真热假寒:又称阳盛格阴,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如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而不喜加衣被,脉沉而有力,并且又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说明内热炽盛是真,外呈寒象是假。
(2)真寒假热:又称阴盛格阳,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临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见其身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饮而不多,脉大但无力,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等寒象,此即阴寒内盛是真,外呈热象是假。
辨别寒热的真假,除必须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方面注意观察: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如实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赤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则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长按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白殿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