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液的代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体外水液摄入以后,先要经过脾胃的吸收和转输,才能成为内在体液。但是这些内在体液要经过不断地周流循环,敷布全身,才能成为正常的津液,为“我”所用。否则,就会停聚为饮,或泛滥为肿,成为病邪。
中医五脏:肾主水液功能编辑/V蜜古方导读《素问?水热穴论》曰:“肾何以主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一方面说明肾在脏腑的最下,为至阴之脏,水液至此已成盛水,形质重浊,靠自身无力上达;一方面说明肾有蒸精化气的作用,可以使有形之盛水蒸腾布化,如地气上为云一般。肾的这一作用,主要靠肾阳完成。所以何梦瑶说:“肾水为坎中之阳所蒸。则成气上腾至肺,所谓精化为气,地气上为云也。气归于肺,复化为水,肺布水精,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所谓水出高源,天气下为雨也。”
肾主水液功能
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肾脏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作肾的“气化”作用。
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这两方面,均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
在正常情况下,水饮人胃,由脾的运化和转输而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肃降而通调水道,使清者(有用的津液)以三焦为通道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生理作用;浊者(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等分别从皮肤汗孔、呼吸道、尿道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
在这一代谢过程中,肾的蒸腾气化使肺、脾、膀胱等脏腑在水液代谢中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被脏腑组织利用后的水液(清中之浊者)从三焦下行而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再通过三焦上升,归于肺而布散于周身;浊者变成尿液,下输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如此循环往复,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肾的开阖作用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开”就是输出和排出,“阖”,就是关闭,以保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贮存量。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人的肾阴、肾阳是相对平衡的,肾的开阖作用也是协调的,因而尿液排泄也就正常。
功
能
综
述
关于肾主水液功能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密切关系,而肺的宣肃,脾的运化和转输,肾的气化则是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中心环节。其中,以肺为标,以肾为本,以脾为中流砥柱。肾的气化作用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有“肾者主水”、“肾为水脏”之说。
在病理上,肾主水功能失调,气化失职,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常,关门不利,阖多开少,小便的生成和排泄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水肿等病理现象;若开多阖少,又可见尿多、尿频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