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学 > 中医实践方法 > 中医基础36中药治病是以偏纠偏

中医基础36中药治病是以偏纠偏

发布时间:2021-3-15 2:51:07   点击数:

中药治病是以偏纠偏

中药是用自己的偏性来纠正机体状态的失衡,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偏性就是毒性,中药就是因为有毒性才能治病,没有毒性就不能治病,这就是中医“以毒攻毒”的真实含义。说中药没有毒是错误的。

偏性有大有小。偏性较小的中药,药力就小,偏性较大的中药,药力就大。比如大米和小麦,偏性很小,很少用来治病,多作为主食,而像砒霜、巴豆这类中药,偏性很大,药力很强,属于大毒,可以用来治疗大病,这就是中医“大毒治大病”的含义。

中药的毒性正是用来纠偏洽病的,如果身体有偏,药物正好能纠正,那么药物的毒性在身上就不会显现。比如身体偏于寒,可以用热性的药物来纠正,药物的热性正好用来纠正身体的寒,所以身体上就不会有中热毒的现象出现。中药虽然有毒,但是只要用对了,就不会在病人身体上显现出毒性来。

中药的毒性就是它的偏性,是中药治病的基础,这是中药毒性的正解。但是,中医历史上也有些杂音,有些人认为中药的功效是功效,毒性是毒性,毒性并非治病的基础,并举了《神农本草经》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的例子。

按照这些人的说法,《神农本草经》上品是无毒而能治病的中药,中品是毒小而能治病的,下品是含有大毒的能治病的中药。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比如人参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一个气很实的人,能用人参吗?我看过一案例:一个守寡多年的母亲,儿子18岁了,第一次要出远门,到杭州还是上海去当学徒,开始自谋生活了。当妈妈的舍不得,准备出门前一天的晚上,就把家里珍藏多年的一只老山参炖了,给儿子吃。没想到儿子吃后顿时七窍流血,大病不起,后来请名医陈道隆治疗才转好。如果说《神农本草经》的上品没有毒,那为什么吃一只人参就能让一个好好的青年人大病不起?

又如《神衣本草经》把附子、鸟头列为下品,按照这些人的说法,那就是剧毒之药,是不能久服的,否则附子虽然能治病,但是它的毒性会在机体内蓄积而导致病人中毒。那么我们来看看临床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用附子较多的火神派,有很多案例附子一天就用几百克,持续用好几年,只要用对了,病人的病情会好转,并没有出现因为长期使用附子而导致毒性蓄积的情况。所以这些人的说法是不对的。

偏性即毒性,是中药的治病的基础。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grenboxue.com/zysjff/739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