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3日,《开讲啦,中医入门“零”到“九”》推出后,小编收到很多中医爱好者的留言,大多与中医的“有”与“无”相关。此次,中医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可圈可点。第一讲我们从抗疫之战中专家组成员和驰援医疗队从“无”到“有”、中医对新冠肺炎认识的“无”和“有”、中医治疗效果的“无”和“有”,聊了聊中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态度。第二讲,我们将聚焦中医入门学习中需建立的“有”“无”观念。从思想理论、学术体系、临床实践出发,探寻中医在“有”和“无”之间游弋的特点,明确入门要领。
主讲人:陈广源教授
中医学博士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今天,我们先承接上讲,来引入话题。
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作为联合考察组的外方组长,在中国考察九天后,有感而发,他说:“中国的方法是我们目前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唯一有效方法”。
当然,这个方法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只集中谈医疗方面。他又说“既然没有药、没有疫苗,那就有什么用什么,根据需要去调整、去适应、去拯救生命。”显然,他所指的“没有药”,指的当然是没有西医的“特效药”。
“没有药”,一个一个生命又被拯救回来了,这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显而易见,中医中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甚至说,“如果我被感染了,我就要到中国来治疗。”这位外国专家已经开始领悟到了中医中药的“有”和“无”。
其实,不仅是布鲁斯·艾尔沃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从决策层面到普通群众,从专业人士到行外人士,从西医专家到中医专家本身,从国内到国外,都对中医有了一次重新认识的机会。认识的深浅可能不一,但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中医有疗效。
于是,从好奇到开始想了解学习中医,从一些学了一点中医而又半途而废的人,都燃起了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许多人都会有共同的感觉,中医有效但学起来很难,难以捉摸,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中医既让我们“恋恋不舍”又让我们“无可奈何”。恋恋不舍的是疗效,无可奈何的是理论和方法,太“玄”,太难理解,更难掌握。
我说,你这种感受是很客观的,应该说也是正确的。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中医从理论到方法甚至实际操作,就是在“有”与“无”之间游弋,总是在“确有疗效”和“虚无缥缈”之间游弋。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能面对中医的这个特点,从开始学习就树立起“有”和“无”的观念,中医也就不那么“玄”了。或者说,你就能驾驭这种“玄”,你就可以轻松地跨进中医的门槛。
丨例
理解掌握中医“有”“无”,成为好中医
我们再以深圳中医专家组组长陈生和赴汉中医医疗队队长刘禹翔的抗疫实践来看看中医的“有”和“无”,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这看似很“玄”之中,来取得实实在在的疗效,从而收获战果的。
丨首先,他们在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指导下,把“通大便”作为治疗重症甚至危重症的重要手段。
陈生在深圳三院治疗一位危重患者。上了呼吸机,再加上中药灌肠,病人一下就排出了毫升的大便,马上发烧退了,呼吸顺畅了,神志清醒了,血压、心率也平稳了,而且开始有了食欲。从几乎没有“生”的希望中获得了“生机”。医院治疗一个老年病人。患者十多天没有大便,奄奄一息。用扶正健脾通便的办法,大便一通,头不晕了,想吃东西了,力气也开始有了。他们还特别强调“扶正”。就是培养病人的正气,提高免疫力。用“益气养阴健脾”的方法扶正,用营养餐、用饮食疗法扶正;其实,用呼吸机、用输氧等本就不应该是西医独有的手段,也是扶正。病人有了正气,才有“驱邪”的动力,才不至于“病好了,人没了”。在中医的影响下、在吸取抗非典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西医在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使用激素上也慎重多了。深圳的中医专家们还特别强调,“要让邪有出路”,也就是“穷寇莫迫”的思想。或“汗”、或“下”、或“调”,让“邪去人安”。不要动不动就“决一死战”,弄得病邪“狗急跳墙”。这是很多高明的医生的办法,这是中医“治病全人”思想的运用。丨他们还强调“五脏同调”、“脏腑同治”,并不只是肺病治肺。上面所说的通便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具体运用。他们在针灸疗法上也体现了这种整体思想。刘禹翔给病人扎针,常用太溪穴配肺腧穴,随症灵活掌握。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肺腧是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两穴合用,所体现的是“肺肾同治”、以治肾为主的指导思想。在针刺手法上,或“泄”或“补”、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用得非常灵活。他们还把耳穴疗法、香吸香薰疗法、八段锦、太极拳等辅助疗法都用了上去。他们还特别重视心理疏导,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畅销书《思考中医》的作者,著名中医专家刘力红教授以花甲之年,深入武汉抗疫一线,也把中医“脏病腑除”和伤寒论中“合病”和“两感”的理论用得出神入化,高人一筹。广东中医医疗队的邹旭教授,在抢救一个大汗不止,几近亡阳休克的患儿时,“在下肢上面扎了两针”,显出奇效,患儿转危为安。显然,“下肢”不在肺经上,而是肾、脾、肝的经脉。这是很高明的。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有”和“无”,以及这种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巧妙运用。中医作为一门传承千年的医疗技术,有理论、有实践、更有疗效,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有”。然而中医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医疗技术,中医重视的是整体性、横向性、多维性、多质性、动态性的研究。倘若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大宇宙,那么人本身的灵、心、身便是一个小宇宙。中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