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学 > 中医实践方法 > 周易动态思维与中医临床

周易动态思维与中医临床

发布时间:2017-8-14 9:47:28   点击数:
浅论《周易》动态思维与中医临床

易者,阴阳变化之道,为医者不可不知。然易有三易,其中变易为易之神髓。如何将易之动态思维与中医临床结合是当今中医师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易者,日月更换,昼夜往返,变化之道。日月者,天地间一大阴阳也。因此,易之道即阴阳生化之道。昼夜往返更替,真气升降出入其间,变化万千。因其变化,天地阴阳交而生育万物,人身阴阳和而长养百骸。夫大医者,当明人身之生理。生理之道,即易之道,阴阳变化之道,故孙思邈言“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系辞·上传》曰:“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阳为天,自强不息,坤阴为地,厚德载物。乾坤交媾,化生六子,阴阳交感,造化于中,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故曰生生之谓易,即是指自然万物繁衍生息的动力。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故天地间阴阳氤氲,实乃混元一气,不分阴阳,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说文解字》引《秘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日月者,天地间显而易见之大象也。《参同契直指笺注》曰:“《易》者,上日下月成字,取其日月上下来往也。月者,坎之象;日者,离之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二者消息盈虚,依序推移布散开来,则春夏秋冬四时分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因此,天地之间,春夏则阳气出于地上,秋冬则阳气入于地下,周流不息,成一圆运动,即一太极。近代彭子益以浅显的文字进行阐释,曰“造化宇宙之构成,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阳热,压入地面之下的水中,再由水中澎出地面,又由地面压入水中。循环不已成立的”。故天地一气由春至冬,遵循着升、浮、降、沉的运行规律,即为“易”的精妙体现。

张景岳在《类经·医易义》中指出,“《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人身一小天地,人之生命之气机同样遵循着天地四季之规律而显现着生、长、化、收、藏,对应生命之象是人身之火,藏于土下之水中,藏得越深,元气越强,人之生生之源越足。故郑钦安提出,“坎中一点真阳为人立命之根”,并奉劝业医者“能细心研究,即从真龙上领悟阴阳,便得人身一副全龙也”。

广义来讲“易”有三义:简易,不易,变易。

简易为易之本来。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古之圣人体悟万象,无不“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而感悟自然天地,彻悟宇宙真理。《黄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人法地,法四时阴阳之理,即春曰发陈、夏曰蕃秀、秋曰容平、冬曰闭藏。能顺应四时之气,调摄精神,则自然能身无奇病,生气不竭。

不易为易之定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天地万物无不遵循此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变化,究其实为混元一气之升降出入而显现的象。阴阳不分,协同一道,故曰混元;阳主阴从,消息盈虚,则为定理。医者临证能从一气出发,于阴阳消长转化中深究病机,可以思过半矣。而标本中气,则为阴阳变化之根本,故陈修园有“六气本标,中气不明,不可读《伤寒论》”之论。

变易为易之神髓。“易”者,“变”也。知“易”之说不仅是知《周易》而更重要的是知其“变”,“变”乃“易”的神髓。“易”的根本就医界而论,知“易”的目的在于知“变”。不知“变”,不用“变”,则违背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系辞》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故开阖枢为阴阳变化之理,唯有从此入手剖析,方能明白混元一气升降出入之理。

附:崩漏案一则

患者,女,43岁,年7月20日初诊。

主诉:经血淋漓不尽16年余。

患者自诉年生产一子后开始出现月经经期延长伴经量逐渐减少,渐至一月竟有20日淋漓不尽。平素经来色淡,间夹血块,经前烦躁郁怒、骂人毁物,经期则多有昏仆于地、不醒人事,经后头痛明显、痛不欲生,多处延医,大多从经后补益肝肾、经前疏肝理气入手,未能奏效。刻诊:正值经净,头痛欲裂,以巅顶为甚,观其形体极其消瘦,面色枯黄,神情疲惫,语声低微,自诉纳食不香,失眠多梦,以噩梦为主,四肢末端冰凉,平素便秘,每5日1行。舌淡暗、边有瘀点,舌苔薄白,脉沉细数。思索女子以肝为先天,此女症见寒热虚实夹杂,经前烦躁、经期晕厥、经后巅顶痛当属厥阴病无疑;患者产后气血亏虚,失于调养,中气、元气大亏后出现经期延长为阳弱气虚,气不摄血,血不归经;经量渐少、经色淡为血失气化;经前烦躁为肝血亏虚不能涵养,致肝主疏泄功能失常;经期晕厥为失血过多,“阴阳气不相顺接谓之厥”,有气随血脱之虑;《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经后血虚,阴阳不和故见雷火不藏,发为头痛;脾主肌肉,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见消瘦、面色枯黄;元阳不足,清阳不升,《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今真阳虚则神明失养故见神疲倦怠;真阳虚则火不生土,运化无权故见纳食不香;真阳虚则下元不温,水寒龙火飞,魂魄神气游荡无所归依故见失眠多噩梦;真阳虚则清阳未能实四肢故见四肢末端冰凉;阳明之燥热不敌太阴之寒湿,便秘看似燥热证,实为阳气虚衰,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所致;真阳虚则阳不化阴,瘀血内停故见舌淡暗、边有瘀点;脉沉细数为阴阳两虚之象。此证初欲以治巅顶头痛之吴茱萸汤,然思及患者中宫土气大虚,恐不能受此辛烈燥热之品,因张仲景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李可老中医有“三阴统于太阴”及“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之论。当取温补太阴为法,予以四逆汤加减,方药:黄芪g,白术90g,制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30g,山萸肉30g,炮姜炭30g。方中大剂黄芪峻补其气以摄血;白术使足太阴脾经己土之气中过多的湿邪转化为正常湿气,从而可使湿性正常濡润戊土之燥,使戊土(足阳明)之太过或(和)不及所表现的异常阳明之象恢复,故可间接恢复西方燥气的正常有序敛降;山萸肉补肝体助肝用,使之发挥正常木克土之功而不至克伐太过;炮姜炭温通全身血脉,合甘草取甘草干姜汤可复太阴之阳之意。

年11月5日二诊,上方间断服用30剂后症状明显改善,神疲乏力,不耐劳作等症状明显缓解,胃纳增加,失眠多梦同前,噩梦较前减少,大便2~3日1行,质成形,舌淡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滑。诉近2月经净后无头痛,反而经前1~2日双侧头痛明显,以双太阳穴为甚,呈搏动性疼痛,程度较原经后头痛减轻,休息不能缓解,经来缓解,故而来诊。服药后神疲乏力、不耐劳作较前缓解,说明生命之根本即坎中一点真阳渐复,然经前肝木应发挥正常疏泄功能,使蓄藏多余之血正常排出,该患者经前双侧头痛,说明左升道路受阻,究其原因,则为肝寒所致。《伤寒论》曰:“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黄酒汤”,遂改用此方。患者服1剂后痛止经来。随访至年2月,患者头痛未作,纳眠改善,形体渐丰。

按:证有寒热虚实,须甄别真假。此案初则为虚,后则元气来复,此为《易经》之复卦,一阳来复,故见生机渐旺;初巅顶痛为厥阴本证,然中土大虚,当以温煦培土为先,后双侧头痛为阴证转阳,然肝寒为本,当以温通血脉为则。此即阴阳消息之理,据此临证故能获效。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诸多文献,一并写出,供同行交流学习:

1.彭子益先生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吕英教授的学术论文《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和《坤汤在治疗感染性变异性皮肤病1例》。

3.唐步琪学者的学术论文《郑钦安医书阐释》。

4.张建中学者的学术论文《从“不知易,不足为大医”谈开去》。

作者简介:许山山,香港注册中医,主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年开始跟随明师吕英先生学习,潜心研究气一元论与纯中医临床,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重点培养并多次于国家基地授课,擅长纯中医诊治皮肤科、妇儿科疾病及亚健康调理。

联系我们









































丙酸倍氯米松粉雾剂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grenboxue.com/zysjff/38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