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应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疾病变化”
疾病的发生标志着阴阳协调关系的失衡,称为“阴阳失调”。运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疾病变化,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中医学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把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情志失调、饮食居处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六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二、分析病机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相搏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等。
(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机变化,包括阴偏盛、阳偏盛,即阴盛(胜)、阳盛(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1.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病机变化。由于阳的特性是热,故“阳胜则热”。阳能制约阴,阳气亢盛消耗和制约阴气,使之减少,即所谓“阳胜则阴病”
2.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胜,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机变化。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阴胜则寒”。阴能制约阳,阴气亢盛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即所谓“阴胜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
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机变化,包括阴偏衰、阳偏衰,即阴虚、阳虚。《素问·调经论》概括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1.阳虚则寒
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盛,则虚寒内生。
2.阴虚则热
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则虚热内生。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根、互用、互藏关系失调,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阴或阳的某一方虚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日久可以导致对方的不足,形成“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病变。当阴阳之间不能相互依存而分离决裂时,导致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竭”,生命即将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