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从未如此简单有趣
上篇:阴阳与五行,构筑中医理论的根基
古人睿智,早在几千年前,就洞悉了宇宙自然界中的奥妙规律。阴阳和五行,正是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流淌数千载,滋养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首先,让我们一探阴阳二字的玄机。阴阳原本是太极的两仪,代表着宇宙万物运行的两种基本趋势和状态。阳刚阴柔,阴阳消长,如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的循环,宇宙便是在这种阴阳间的永恒轮转中和谐运转。
而人体亦是如此,阴阳同理,气血营运,既有阳气充沛之时,也有阴气内敛之际。所谓"阴阳失则病作矣",只有阴阳调和,精神气爽,方能祥和安泰。保养阴阳,当去杂食厚味,节饮酒嗜好,戒除贪嗔痴慢,坦然自在,调摄身心。生活以节为和,宅心于淡泊。阴阳两途,取舍在心,在手。
五行学说则更为神奇。金木水火土,乃天地万物的本源。它们相生相克,错综交织,周而复始,铸就了自然界的万物万理。人体五脏亦与五行相应,心主火、肺主金、肾主水、肝主木、脾主土。五脏和顺,则阴阳调谐,万病不生。
我们当循五行自然之理,珍惜资源,勿滥用濒危之物;精打细算,勿糟蹋鲜活之品;耕读传家,勿虐伤草木;淡泊名利,勿贪婪糟踏。五行之道,乃养生之源,宅心恬淡,自可长春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医的智慧,正像溪流一般,顺其自然,润物无声,满怀亲和力与生命力,喷散活力四溢的芳香。待续两章,一同细读中医精髓,亲炙古训,普度众生。
中篇:气血与经络,中医学说的精髓所在
人身自古以来,总是个让人费解的谜团。中医自有其独到的见解,将人体比作一部运转有序的小宇宙。而气血和经络,正是贯穿其中,为生命输送能量的根本力量。
夫气者,生命之根。人之气,皆禀自太虚,混合天地精华而凝聚成形。婴儿初生,便自吸天地之气以存;壮年气足,百病不侵;老年气衰,力不从心。可见气的重要,举足轻重。
而血乃气之帷幄,气的承载体。人之生命活动,靠气推动,由血滋养。人体的每一处,皆凭气血的通行无阻而得以舒展畅旺。故人当勤于吐故纳新,保其气血充盈。宜多户外运动,深呼吸,调畅气机;饮食有节,忌熬夜,则气血可旺。
气血虽为人身之纽带,然仍有其分内之线路,所谓经络也。经络之说,堪称中医奥义之极,犹如身体的"地下管线",把各处联通贯通。人身共有十二经脉,沿循行体表里,将气血灌注于脏腑腠理,贯彿无遗。经脉畅旺,则气血运行无阻,百病不生;反之,阻塞则病从腠理渗入,痼疾丛生。
行气导赤,顺其自然,常施扭捻按捋,保养经络,庶几气通丹田,长年留真。古有养生之术,谓之导引,操缩吐纳,纵横开阖,亦即调理经络也。君不见,民间洗手、拉筋、推拿之流,皆是上古传承,行气活血的绝学。譬如经络曲折蜿蜒,气血自有其循环之道,参差离合,沛然莫之能御矣。
生命奥妙,蕴含于气血经络之中。中医理论,犹如指引我们探寻自身的慧眼明灯,开启通向养生长青的康庄大道。待续最终篇,描绘大自然大智慧之全貌。
终篇:病因与调养,中医智慧的终极体现
世间万物,皆有其生生不息的理由。健康与疾病,亦循环无涯,互为因果。中医有云:"知所作为,然后可以为之制",透彻入微地阐明了疾病的根源,提出调养之道,实乃古人睿智的杰作。
按理说来,人之所伤,实皆起于违背自然。中医所谓"六淫七情",乃是人之疾病的致因所在。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七情,即喜怒忧思恐惊悲之内扰。此二者,若偏颇过甚,则阴阳偏颇,气血为之搡扰,疾苦由是而作。
不仅如此,人之饮食起居,举止动静,思维情绪,皆与其健康安危,命运兴衰息息相关。人若嗜酒好色,逆理伤性,气血内耗,孰不败坏?人若劳心过度,夜不垂怀,元气日亏,孰能形神俱济?人若满怀恩怨彷徨,善恶是非牵绊,阴阳岂能和顺?是知,求其所自来者,善自知之。
中医讲"预防为主",注重从生活起居入手,以和缓内外之邪,调和阴阳,达至形神兼顾。如若运动有节,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则气血充沛,表里俱阜;如若身心育德,怡然自乐,则神清气正,长年宝健。古语有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德补。"盖谓养生之道,在于反身自省,顺应自然,虚怀若谷,广纳天地精华,以资形神。
中医之为学问,已非仅仅医治疾病那般浅显。它启迪我们探究宇宙人生,回归自然本真。在这纷繁芜杂的世界,随波逐流或独树一帜?在这来去匆匆的生命,追名逐利或返璞归真?皆系于一念之间。愿吾辈同怀中医真谛,心无旁骛,养浩然正气,与天地合其气。大智若愚,大圆若敦,宁粹无私,骄兵必偪。大道至简,中医贵乎返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