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有一次,在一家饭店的走廊上发现了一些牡蛎。这些牡蛎肉当然是可以食用的,但令我感兴趣的是那些牡蛎壳。饭店竟然专门把这些牡蛎壳搜集起来,我心中不禁生出疑惑。看着那些平凡无奇的牡蛎壳,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药性赋》中的一句话:“牡蛎涩精而虚汗收”。这句话简洁扼要地概括了牡蛎的一种重要药性。在中医理论中,牡蛎被认为具有收敛固涩、止汗虚汗等功效。当我脱口而出这句话时,身边的一位陈主任立刻接道:“知母止嗽而骨蒸退”。他的话同样出自《药性赋》,而且与上句恰成对仗。知母,在这句话中,被赋予了止咳平喘、退骨蒸潮热的药效。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却精准地传达了中药的药性和药效。这种精炼的概括和总结,既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又展示了中医对药性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陈主任的反应让我深感敬佩。他能在瞬间接出下一句,显示出他对中医基本功的扎实掌握。这也让我认识到,中医的学习和实践,不仅需要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更需要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基本技能。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敬佩中医的智慧和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对中医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热情。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好好地去背,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变成有源头的活水。背来干什么?背来用于临床,这些经文到临床上能用得上去。
#AI助手创作季#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个例子是方剂,方剂如果记不住,确实让人感到非常困扰。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个亏。有一次,我需要给一个病人开处方,但他需要用的是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是一种用于治疗湿温病的方剂,但我却发现我记不得其中的一两味药了。当然,我也不耻下问,向身边的学生询问:“甘露消毒丹中还有哪两味药呢?”这就是平时功力的体现,因为有很多处方并不常用,可能一年只用一两次或两三次,但是我们必须将其储存在脑海中。就像使用电脑一样,如果电脑里没有储存所需的文字或程序,点击也不会有任何反应。同样,如果我们不将中药、方剂和四大经典牢记在心,平时也不经常温习,到需要使用时怎么可能记得起来呢?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王清任的一系列逐瘀汤。这些方剂大部分药是相似的,但也有几味药是完全不同的,很难记住。虽然我不擅长背诵,但我认为必须背诵这些方剂的组成和配伍意义,才能针对病人的情况灵活加减、化裁。这些方剂的配伍意义是指导我们如何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背诵方剂的组成和配伍意义是非常必要的。《内经》的条文是我们用来指导临床实践的。让我再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内经》里有一句条文:“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些使用了寒凉清热药后仍然发热的病人,我们应该从阴分入手进行治疗。这通常是因为阴虚内热所导致的。在唐代,太医令王冰是第一个注释《内经》的人。他认为:“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就是说,如果使用了寒凉药物后热退不下去,那么很可能是因为津液不足,阴虚内热所导致的。此时应该补肾水,通过补肾水来制约亢盛的阳热。还有一句条文:“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些使用了热性药物后仍然寒冷的病人,我们应该从阳分入手进行治疗。这通常是因为肾阳不足,命门真火不足所导致的。王冰认为:“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就是说,如果使用了热性药物后寒冷依旧不退,那么很可能是因为命门真火不足。此时应该益补命火,通过补益命火来消除阴寒之邪。总之,《内经》的学习是为了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条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