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学 > 中医实践方法 > 那些支撑中医学体系的著作

那些支撑中医学体系的著作

发布时间:2024/9/24 18:08:06   点击数: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文:侯芮橙

前言

积累至今日,中医学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这些著作共同构建出中医学这颗大树,使之蔓延数千年而蓬勃生长。有时我们有必要理一理这棵大树的根系,思考这棵大树为什么生命力如此之强,为何长成这副模样,以及如何继续长下去,出新枝,发新芽,开新花,结新果。

中医学这棵大树的根须一直延伸到洪荒时代,被岁月的迷雾遮挡,我们无法理清甚至看到每一条根须,只能尝试梳理有这些根须汇聚而成的主要枝干,这些枝干,看得见,摸得着,有嚼头,可回味,咱们慢慢道来。

秦始皇燔灭文章,以愚黔首,导致大量先秦典籍失传。到了汉代,好学的汉武帝发现自己没书可看,好不容易找到几卷,还特么缺简少编,非常痛心,叹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搜集先前典籍,诸子传说,搜集不来的要按照记忆写下来,然后藏到秘府,这秘府有些像几乎同时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只不过后者面向社会有限开放,而汉家秘府只对皇家及相关大臣开放。

搜集典籍的事情一直干到西汉末年,汉哀帝让刘歆继承其父亲刘向的事业,对秘府图书进行分类编目整理。《汉书.艺文志》就摘抄自刘歆的图书编目,可以说是对西汉及西汉之前书籍的一次大总结,因此,我们再探讨西汉及其之前的典籍时,就以《艺文志》为主要依据。

如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皇室藏书秘府最终在汉皇室凋零以及战乱中毁灭,《艺文志》中记载的绝大部分书籍都随之散佚,其中医经及经方类书籍流传到今天的只剩下《黄帝内经》,对于这些散佚书籍,部分内容可能被见过它们的人整合到其他书籍之中去了,也可能彻底消失了,无论如何,它们仍是中医学这颗大树的根茎。

让我们从硕果仅存的《黄帝内经》说起吧。

1.《黄帝内经》

大概率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中期,春秋末战国初,阴阳理论相当成熟且大行于世,医家们开始以此来系统化地重新构建医学,有那么一个人,拿着刀子,托黄帝、岐伯、雷公之名,开始在竹简上刻日后被称为《黄帝内经》的著作,随着著作的流传且名头越来越大,其他医家也加入了进来。

到了西汉,医家们开始搜集整理之前的医学著作,看到《黄帝内经》这篇煌煌巨著,未免手痒,于是对其增编扩容润色,把五行学说也融入其中,如此经数代医家共同努力,西汉中期,《黄帝内经》定型。

秦越人(扁鹊之一,后人所称的扁鹊通常特指此人。)亦著有《内经》、《外经》,失传了,不知道《黄帝内(外)经》是否吸收了这两篇著作。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系统创建中医理论体系的著作,从此以后,无论中医理论如何发展,都没有脱离《黄帝内经》的框架。

2.《难经》

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是秦越人所作,有人考证说《难经》应该创作于《黄帝内经》之后,就好像有人在读了《黄帝内经》之后,提了八十一个问题,再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一样,若果真如此,那么《难经》可看作是《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到过《难经》,可见这部著作应该出现在东汉及东汉之前。唐代杨玄操《难经注》及《旧唐书.经籍志》将《难经》记在了秦越人的名下,不知有何依据。

《难经》对《内经》理论进行阐微发隐,发展完善。八十一问非常有针对性,可视作医家的指导手册。

.《神农本草经》

汉代本草官员托名所作,《汉书.艺文志》不见记载,可能形成于西汉末至东汉年间,后来散佚,经陶弘景等魏晋名医收集增订,总算流传下来。

这部著作可以视作汉代以前中药学的集大成者。

4.《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这部著作诞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也差点因战乱而流失,多亏晋代王叔和花大力气收集整理,才得以流传至今,在梳理的时候,王叔和将其中的杂病部析出,形成《金匮要略》,剩下的那一部分,便是《伤寒论》。“金匮”是铜制的柜子,用以存放重要文献和文物,或许王叔和认为杂病部内容亦十分珍贵,故而命其名为《金匮要略》。

据传,几乎与张仲景同时期的华佗还写了一部《青囊书》,可惜失传了。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辩证论治体系。

5.《脉经》

收集整理《伤寒杂病论》,使之得以流传为王叔和第一大功劳,他的第二大功劳,便是编著《脉经》。在《脉经》之中,王叔和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具体描述每种脉的特征及变化,列述四时脏腑和多种杂病、妇儿病脉候,将脉、证、治有机结合,促进了《难经》“独取寸口诊脉法”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秦越人特以诊脉为名,又说仓公继承扁鹊(当指秦越人)之脉书,可见诊脉之法在西汉就已经非常流行,但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当是这部《脉经》

6.《针灸甲乙经》

晋代皇甫谧编著,大概成书于年,《黄帝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难经》是其主要参考文献。就是在这部著作的序中,皇甫谧说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应该是说《伤寒杂病论》其实基于《汤液经法》所作。

这部著作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7.《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代孙思邈编著,《备急千金要方》约成书于年,那年孙思邈71岁,随着临床经验的更加丰富,他觉得《备急千金要方》还不够,于是又写了一部《千金翼方》,“翼”含有补充扩展的意思,就像汉代人们称《易传》为《周易》十翼一样。之所以冠以千金,是因为孙思邈认为人命珍贵,千金难赎。

两部巨著,载方数千首,堪称中医方剂大辞典。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年,时值北宋仁宗天圣初年,针灸学家,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王惟一奉诏编修针灸之书,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书成,共三卷,配套针灸铜人,由官家颁行各州。这些针灸铜人被现代人成为天圣铜人,据说日本东京博物馆藏有一尊,中国专家过去考察一番后,否了。

天圣铜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当为古代针灸学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巨大。

9.《本草纲目》

李时珍编著,约成书于年。神农尝百草只是传说,李时珍尝百草当是真的,他还写了《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著作,但《本草纲目》名头太大,把其它著作给盖过了。

《本草纲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中药学的光辉成就,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伟大的中医学著作,但它也具备了植物形态分类学的雏形,还有点像博物学著作。

10.《瘟疫论》

成书于年,作者吴有性,字又可。众所周知,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大明朝受到以闯军为首的叛军以及清军的多路夹击,岌岌可危,人在这种世道之中,“身世浮沉雨打萍”,当崇祯皇帝被逼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的时候,吴又可正在苏州东山写他的《瘟疫论》。

顺便提一下,王竞导演的《大明劫》,大致讲的就是《瘟疫论》的创作过程,影片情节自然由许多虚构,但是大致脉络差不离,《大明劫》是一部佳作,看罢令人感慨万千。《大明劫》剧照,吴又可,冯远征饰演

《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开创性地提出了病毒学及病毒的传播方式,比西方相关理论早近年。

结语

本文只列出了十部作者认为堪称中医学理论骨架的作品,元明时期的医家也有不少颇具创新性的作品,要是都列出来,笔者得爆肝。前不久偶尔翻了翻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觉得日本的中医学研究也值得我们重视。

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著作来看,地底下肯定还埋着很多中医学典籍,说不明有朝一日那些散佚的著作会被发掘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grenboxue.com/zysjff/1213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